电视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电视厂家
热门搜索:
行业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行业资讯

认识糖尿病五大误区逐个数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11 16:28:32 阅读: 来源:电视厂家

【健康讯 2016年6月24日】健康资讯频道为您提供全面健康资讯,用药知识等健康相关资讯,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健康资讯,为用户的健康保驾护航!

面对这种种,您的健康观念如何?您是否也曾经或正在陷入这些误区之中?

关键词:心理

心理压力过大而患抑郁症

有些患者查出糖尿病后,由于缺乏糖尿病知识,认为“得了糖尿病就是宣判了无期徒刑,一辈子不能多吃饭,不能吃水果”,“糖尿病很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”等等,而出现恐惧心理和情绪低落,觉得“活着没有多大意思”,“吃也不敢吃,治也治不好”,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抑郁症状。
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需要长期坚持治疗,患者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。但一定要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,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情。依据个人的喜好来放松自己,如聆听明快的轻音乐、看喜剧、听相声、唱歌、散步、旅游等。总之,多想自己高兴的事情,把事情看淡一些,并学会倾诉或发泄心中的不快情绪。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请教。

过分轻视或过分重视疾病

某些初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:一是放任自己,不去就医,任其发展;二是谨小慎微,稍有不适,就怀疑自己患了严重并发症。

这两者都会影响糖尿病的科学治疗,最终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。

初患糖尿病时,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需要一个从“无知”到“有知”的认识过程。在从恐惧、怀疑到逐渐接受现实的过程中,有些患者会走一些弯路。因此,对于初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,应加强糖尿病知识的学习,了解自己的病情,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。同时消除恐惧的心理,坦然面对疾病,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,从思想上重视糖尿病,避免不良的心态导致不良的情绪而延误治疗。

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

一些人患糖尿病后由于急于求成,到处寻医问药,希望找到灵丹妙药,能够一蹴而就。其结果是钱花了不少,而病情却得不到控制。于是悲观失望,认为糖尿病无药可医。

其实,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,却有办法控制;虽然并发症不可避免,却能通过治疗延缓其发生;虽然终生与糖尿病相伴,但糖尿病是一种“有条件的长寿病”。患糖尿病后一定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(树立糖尿病是可以战胜的信心)、战术上重视敌人(遵医嘱,科学治疗)、以顽强的毅力打持久战(终生治疗)。

关键词:认识

没有不适感觉,不必治疗

早期的糖尿病患者,往往没有明显不适症状,很多人只在偶然体检中发现有糖尿病,所以有些患者认为没有必要积极治疗。

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。较长时间的血糖升高,尽管没有不适症状,但已经造成对血管、神经的损害,早期治疗能够阻止或延缓损害的发生、恶化。若高血糖长期得不到纠正,必将导致心、肾、脑等全身器官功能损害,而这些病变是不可逆的,到那时医生也束手无策。所以,一经发现患有糖尿病,不论有无症状,均应及时进行合理、科学的治疗。对于高危人群,如肥胖、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者、中老年人、缺乏运动者,尤其应加强监测、早期诊断。

不按时复查有关指标

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只要自己控制好血糖,没有并发症的发生,就没有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。

当血糖、血脂、血压、糖化血红蛋白、体重等指标得到有效控制后(或即使未很好达标),多数糖尿病患者因自我感觉很好,即不再经常复查,甚至过了半年也不复查有关指标。其实,血糖、血脂等指标超标后不会即刻感到明显不舒服,等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已经晚了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应经常定期复查,才能防微杜渐,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,治疗效果才能更好。

饮食、运动和药物治疗各不相关

一部分患者不能将饮食、运动和药物的治疗三者有机结合起来,常常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控制糖尿病。认为不用运动,只要少吃点就行了,或者多吃点,然后多运动也可以把血糖降下去。

饮食、运动和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“三大治疗手段”。其核心是控制高血糖,兼防并发症。在临床上,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,或者适用于同一患者各不相同的时期,正如有的患者认为不必控制饮食,只要多运动就能把多余的热量排出去一样。岂不知每次摄入多余的热量,不可能通过运动全部消耗,它会越积越多,导致病情加重。因此,这三种方式要互相协调,密切配合,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感觉有所偏废。

关键词:血糖

血糖恢复正常就是痊愈

一些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正规治疗,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后,血糖降至正常,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,就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经治愈。

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到目前为止,包括各类中西药、保健品、食品以及其他糖尿病防治手段,都无法根治糖尿病,只能控制血糖,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。也就是说一旦得了糖尿病,就不可能真正治愈,哪怕临床症状可以暂时消除。所以,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要放松警惕,轻易终止治疗而导致糖尿病症状卷土重来,贻误病情。因而,打持久战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。

只需检查血糖、尿糖即可分型

很多糖尿病患者只要查出血糖高,尿糖有“+”,诊断为糖尿病后,也不再做进一步检查,就按2型糖尿病治疗。

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,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、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糖、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失常。糖尿病的分型需做胰岛素释放试验、C-肽兴奋试验,有条件的还可以检查胰岛素受体结合率。通过以上检查可以确定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,病情稳定与否,病情属轻度、中度还是重度,这对糖尿病治疗和预后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:最好同时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、胰岛素释放试验及C-肽兴奋试验,以免误诊、误治。此外,尿糖的多少受肾糖阈控制,病理情况下尿糖与血糖常不成正比。有些患者根据检查尿糖“+”号多少作为调整使用降糖药、胰岛素剂量的依据,这种做法并不可取。

只重视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

很多人在确诊糖尿病后,只重视空腹血糖的监测,而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。认为空腹血糖正常了,糖尿病就得到控制了。

其实不然。有些患者空腹血糖虽然已得到控制,但餐后血糖仍很高。有研究表明,餐后高血糖可严重损害心脑血管,加速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。因此,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空腹和餐后都必须达标。

血糖降得越快越好

很多患者治病心切,总希望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能迅速降至正常,所以千方百计地寻找“特效”降糖药。

过分看重药物的降糖效果是目前很多患者评价药物好坏的一项指标,也是很多患者急于寻找“特效”药的原因。人的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,只是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,在病症发展的初期阶段往往不被察觉,所以,当病症出现时,高血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。如果此时硬把血糖迅速降至正常,就像一个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,人体对突然降低的血糖无法马上适应,就会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。所以在治疗时一定循序渐进,遵照医嘱,平衡降糖。

关键词:用药

刚查出糖尿病就急着用药

有的患者在刚刚查出糖尿病时,心情急迫,回家就忙着吃药,恨不得一两天就把病治好。

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,其治疗也不是一两天能治好的,需要长期持久地坚持。对于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来说,应根据血糖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。如果病情较轻,通过饮食的控制和合理的运动后,血糖控制比较满意,这时不必用药物治疗,当经上述处理后血糖控制不满意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。

凭感觉服药

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判断血糖控制的好坏。有的觉得口渴、饮水多时就加药,一旦症状消失就停药或减量;有的自觉症状不太明显,服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,于是认为用不用药无关紧要。

事实上,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的好坏并不准确。症状只是外在表现,它与病情并不是平行关系,有的血糖高达20毫摩尔/升以上,仍无症状,有的血糖接近正常或稍高,但仍有口干渴、乏力症状,因此加减降糖药一定要查空腹及餐后血糖,然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不可擅自加减药或停药,更不能凭感觉行事。

模仿其他糖尿病患者用药

有些糖尿病患者治病心切,看到别的病友服用某种药物后血糖控制得很好,就擅作主张停掉自己的降糖药,模仿他人用药,结果越治效果越差。

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,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(如胖瘦、肝肾功能状况、年龄等)来选药。所谓“好药”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,并非新药、贵药才是好药,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对自己也未必适用。因此,降糖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,切忌模仿他人用药。

任何药都要空腹吃

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用药不太了解,单纯地以为所有的降糖药都是餐前空腹服用。

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口服用药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磺脲类、双胍类、α-糖苷酶抑制剂等。这些药物作用机制不同,用法也不同。比如磺脲类(如达美康、优降糖、美吡达、糖适平等)药物的最佳服药时间为饭前30分钟。双胍类(如美迪康、格华止、迪化糖锭等)由于是酸性药物,可以刺激胃肠道,所以最好在饭后服用。α-糖苷酶抑制剂(如拜唐苹、倍欣等)应在进餐时与第一口饭同时服下,如果在餐前或饭后服用则疗效大打折扣。因此不同的药物,服药的时间也不相同。

关键词:饮食

糖尿病患者要严格节食

有些患者觉得血糖的升高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,如果减少饮食血糖也会随之降下来,于是拚命控制主食的摄入,甚至不吃主食。

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,强调定时定量及平衡膳食。而饮食量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,存在个体差异,并非对所有患者都一概要求减少进食量。如某些肥胖的轻症状患者,经控制饮食后,可不用药物就能达到满意的血糖水平,而有些患者则需配合药物治疗。如果患者为控制血糖一味地减少主食量,甚至不吃主食,必将抑制机体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,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。同时也会造成机体营养不良,降低患者的抵抗力,易合并感染,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应遵照医嘱,合理饮食,既保证机体的需要,又不加重胰岛的负担,从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。

食用咸的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不用控制

部分患者错误地以为,糖尿病就是控制饮食不吃甜的食物,但咸面包、咸饼干以及糖尿病专用甜味食品不含糖,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,对它们不需要控制。

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咸的或含甜味剂的糖尿病专用食品可以改善单调的口味,丰富糖尿病患者的食物种类。但各种面包、饼干都是粮食做的,与米饭馒头一样,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引起血糖的升高。因此这类食品仍应计算入总热量之中,而不是无限制地食用。

只要加大口服降糖药剂量,多吃点没关系

一些患者在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多吃几口饭,尔后再采取自行加大口服降糖药的方法,误认为饮食增加了,多吃点降糖药就可以把多吃的食物抵消。

事实上,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,而且在加重了胰岛细胞负担的同时,可能增加低血糖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,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。

调整饮食就是吃素

糖尿病患者中不少人都发生过程度不同的低血糖症状,除不合理应用胰岛素、药物使用不合理外,饮食调节不当也是重要原因。多数患者发现糖尿病后,都会采取控制饮食的方法进行治疗。但是少数患者把饮食调整简单地理解为吃素,并过度控制主食,从而引发低血糖或营养不良。

糖尿病患者对饮食的调整无需一步到位,应在医师和营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,以保证营养,保持热量平衡。患者切不要片面地变成只吃素不吃荤,这样容易造成营养素缺乏,对身体伤害更大。平衡膳食最重要,每天应摄入250克牛奶、一个鸡蛋、3两左右瘦肉或鱼,一斤蔬菜及适量主食。

少饮水可以少排尿

糖尿病患者常有口渴、喝水多、排尿多的表现。病友们常有一种错误的观点,认为患糖尿病后应该控制喝水,这样才能减少排尿的次数。

喝水多是体内缺水的表现,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。患糖尿病后控制喝水不但不能治疗糖尿病,有时会使病情加重,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,非常危险。糖尿病患者的多尿症状也并非体内水多,而是血糖升高所致。

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的排出,防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,同时喝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,预防因血粘度增高而引发血栓的发生。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等口渴才喝水,要主动多饮水。但有严重肾功能障碍,尿少、水肿时应适当控制饮水。

“糖尿病”这个名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,已不再陌生,而在我们周围也不乏这样的患者,他们有的对糖尿病知识了解很多,可谓是“久病成医”,有的却对糖尿病一无所知,充满了疑惑与不解。在编辑部收到的大量来信中,很多人给我们讲述了他们控制糖尿病的经验,也倾诉了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。基于此,本刊从糖尿病患者的用药、饮食、心理血糖及认识5方面全面剖析了这些现实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所遇到的一些问题,希望给广大读者以警示,同时也希望您们能早日走出这些误区,科学、正规、合理地控制好血糖,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!

(实习编辑:吴韦杰)

贵州粉末烘干机

四川烫发杠子

海南过道板

湖南帐芯